由生產滿足肚皮的食物,到蓄積滿足心靈的文創,台東糖廠文化創意園區好好玩!
離開這裡r,空曠的台東糖廠文化創意園區成了紫外線的幫兇,媽媽我奔逃著比原住民還熱情的豔陽,腳趾尖直直的指向Kituru,但孩子們完全沒把老化的兇手-紫外線當敵人,自在盡情的跳躍在昔日台車運送甘蔗的鐵道邊,簡直像要完整了解製糖過程的每個角落都不放過的四處探索,孩子,人生前半場沒在怕曬的你娘我40歲了,不能不認老的做足防曬,唯一沒防好的就是你們兩個啦。
百歲的台東糖廠不敵經濟環境變遷於1996年關閉,力求轉型的臺糖將天車場改造為露天舞台,歷始橫陳的建物改建成工作坊,工藝及表演團體的進駐讓東糖的新定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更名符其實,具代表性的這裡r原味工藝聚落、庫空間、Kituru,到逐漸展露特色的瓦籟、有限責任臺東縣東海岸原住民社區合作社、水工房等,全都流著台東的「原」味,是喜歡擁抱手做美好的文青們不去可惜的台柬代表景點。
園區裡的原民味很濃,四處可見原住民信手拈來的美學痕跡,雖然紫外線爆量,但卻是拍照的好幫手,鏡頭下打了太陽光的糖廠好有旅遊雜誌的風格。
瓦籟傳出的喵喵聲救了我,讓孩子們走進屋裡交了貓星人朋友,而我則掉入另一個天人交戰的地獄~手做雜貨。
光看那用漂流木打造的貓星人窩就超原民風,陳設的雜貨亦不遜色,只是這裡r的選物精緻細膩,瓦籟的則是隨性奔放,當然價格也比較親民,早已在這裡r小失血的我,骨子裡的菜市場歐巴桑魂只允許我用眼睛看,手拿來按快門就好,荷包在離開這裡r之後就被下了禁止令,不准接近手低於10公分以下的距離。
在旅行中遇見自己~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