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業式微,鹽田消失在台灣的土地上,但338年的鹽業史料在台灣鹽博物館裡被細細的保存著。
參觀完鹽山,我走進台灣鹽博物館躲著南台灣的豔陽,拿出府城護照買了兩張優惠券,接過門票的同時看見了最上面的那張明信片,真好,最好的紀念就是回憶,加上娜娜隱藏章和免費的代寄服務,還沒進入展區就感受到館方的貼心了。
一進入鹽博館一樓大廳,臘像與壁畫共築的鹽田勞動景象像時光機般將遊客帶回鹽田風光,再加上數個解說小方格,鹽工勞動的身影真實的重現眼前。
往二樓的「台灣的鹽」走去,鹽村劇場的特展室和視聽室沿續著一樓的鹽田景像,讓你穿過時光隧道去體驗鹽村生活,那景像和小時候住在田野間三合院的回憶裡有幾分相似,只是回憶中走出三合院外一畝一畝的是稻田不是鹽田。
台灣鹽業百年來,參與的鹽民(鹽工、鹽務、鹽警)不計其數,每個 鹽民記憶中的甘甜苦辣都在傳遞著台灣鹽業的發展歷史,在二樓的數位典藏中心裡收集了這些「有故事的人」的訪談剪輯,透過實際的物件和聲光特效,旅人們窺見台灣338年來鹽業的歷史縮影,認識台灣鹹鹹的過去。
不只有圖文並茂的展示,趣味的卡漫讓人更詼諧的了解台灣鹹鹹的過去。
鹽不僅是調味品,也是工業之母,三樓的鹽與科學區揭露許多鹽的小秘密,讓旅人們在旅行中學到許多生活和健康的小常識:例如鹽可以消除漲氣,可以利用鹽水測試蛋新不新鮮,可以磨亮銅器,可以去除咖啡的苦味等等,這些都是隨時可以運用的生活小常識。
在鹽博館四樓展區,有如移植波蘭鹽礦礦坑的造景,讓人不用飛過半個地球就能深入這個以鹽為主題的世界文化遺址。
除了波蘭鹽礦,也有中國四川獨步全球的井鹽縮影。
沒有了鹽田還有博物館記錄曾經風光三百多年的鹽業風華,鹹鹹的過去不只留在記憶裡,餐桌上的每一刻都讓人憶起一畝畝的鹽田意象。
Summer~在旅行中遇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