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書房的牆上貼了張特色書房的摺頁,去過了幾家,很喜歡那幾家書店的氛圍,於是循著摺頁的介紹,來到了寄風冊店。
書店,一直是我旅行中必備的風景,蒐集書店的書香和寧靜,總讓我覺得旅行因此更加溫潤飽和,相對於誠品的設計感和多樣藏書,我更愛小書店的個性和特色選書,帶著核子來場一日書店小旅行,在孩子的笑聲中品書香。
寄風冊店位在清水眷村文化園區內,車停在區公所後方,由鎮政一街的入口往中社路信義巷的信義新村裡頭走,入口處的芒果樹開著白色小花,樹蔭裡的日式老屋及紅磚矮房斑駁的痕跡裡夾藏著眷村荒蕪的寂寥,早期眷村鄰里間熱鬧相依的交談聲不再,取代的是旅人穿梭期間的快門聲。
民國38年隨著空軍發動機製造廠由廣州遷址到清水的軍眷落腳現址為港區藝術中心旁的信義新村,村子裡包子、饅頭、水餃、酸辣湯等各省美食飄香,麻將聲裡濃濃的鄉音此起彼落,但隨著時代變遷眷村改建,眷村居民移取國宅大廈,信義新村在94年底走入歷史,被國防部選為眷村保留區後,經鰲峰人文發展協會及范特喜微創文化團隊進駐,103年10月正式成為清水眷村文化園區,活化後的園區空間分為街角書店、藝文展覽、童玩空間、戶外電影院及職人課程等。
週日的下午,遊客三三兩兩,讓眷村的春日保留了一絲寧靜,走在信義巷內,四處盡是已頹圮的屋舍,以及鐵絲網護欄封住的門窗,那些鐵絲網將旅人的腳步隔絕在外,讓眷村的景物封鎖在時間的流域裡。
鄰里間僅以一道牆或一條窄窄的巷道區隔的眷村生活一定很熱鬧,隔壁爺爺教訓著孩子頑皮的濃厚鄉音、對面奶奶喚著孩子回家吃飯的關愛,巷口大嬏和老伴鬥嘴的吵鬧,左鄰右舍的生活大小事都是全村的家務事,好令人懷念的人情味。
未封閉的屋舍裡還留著些許生活的痕跡,另外添上了眷村活化的創作,或許是彩繪,或許是空間藝術,或許是創作展,新與舊間的巧妙融合都為眷村注入了鮮豔的色彩和生命。
仔細看看藝術工作者用來裝飾眷村的 「新」,那新其實也是重新包裝後的舊,彩繪後的圓石,漆白後的單車,木棧板植裁後的綠意,全都是舊物的利用。
將窗櫺重新上色,將木門的朽壞用漆擦去,將停格的時鐘置入生意盎然的多肉植物,活力就自然的跳入眷村之中。
轉角的庭院內鐵條機器人靜坐圍籬上,姿態有些孤寂滄桑,看在天真的孩子眼裡卻是超酷的機器人戰士,隨手撿起地上的枝條筆劃著各種戰鬥姿勢,配合著電視機裡看到的機器戰士歌詞變換著動作。
默默守護眷村的駐地工作站正好協同東海大學、靜宜大學、台灣女性藝術協會及清水眷村文史工作室等單位辦理105年清水眷村文化園區的駐地工作站成果展,漆白的空盪老屋成了最佳的展場,靜畫為空屋在凝結出不同於以往的故事。
信義巷底就是寄風冊店了,外邊的圍牆上掛著和平新村、銀聯二村、陽明新村、果貿一村、信義新村、忠勇新村、慈恩二十村等七個新水在地眷村的老照片,牆上的貓迎著陽光而坐,看著旅人穿梭在靜巷內,像石獅般鎮守著眷村。
第一次去信義新村的那天,正好是寄風冊店每週一的店休日,我墊起腳尖隔著圍牆拍下牆內的書店外觀假裝自己已來過書店,孩子們則在門外試著開鎖,猜想著門後有著好多繪本等著他們閱讀。
近一個月後才又特地請了2小時的假再走過沒有遊人的信義巷,走進平日只有風和光的寄風冊店,站在以眷村裡撿拾而來的舊物裝飾的前院,看著綠意在舊物中所添加的生命力,突然覺得老屋在歲月裡留下的痕跡是最美的裝飾,如果能有機會住在老屋裡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冊店裡不同於商業書店,以推動眷村文化保存為宗旨,展示的全是信義新村裡的舊物,及全台各地的眷村文史資料,成了旅人們了解各地眷村文化及現況的平台,也讓我的城市旅行在書店之外多了眷村。
很多心情,就寄給風,每年都會回來\范特喜。
在旅行中遇見自己~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