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場風華逝去,運材鐵道再也不見蒸汽車奔馳其上的身影,森林卻因此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當它再度挾著昔日的鐵道風華迎接過往旅人時,幾十年的沈澱讓生氣蓬勃的見晴懷古步道透著重生後的清新綠意




  一路由土場到太平山,11條步道中第一個迎接旅人的是鳩之澤自然步道,再來就是見晴懷古步道了,步道外的標示明明白白寫著
「昔日山地運材軌道」,果然一走進步道沒多久就看到了泥土路上交錯的鐵道,我想這應該是命名為「懷古」的原因吧,那又為什麼叫「見晴」呢?因為氣候與地形之故,午後常常可在這見到環繞層疊山巒間的雲海,因此成了欣賞浪漫雲海的最佳地點,有時久陷白茫茫的五里霧,反而湧起渴望見晴的心情,所以就有了「見晴」這個地名囉;另一說則是因天晴時遠方天際線處可見峰峰相連的雪山山脈、桃山、大霸尖山、聖稜線等3000公尺以上百岳的壯闊景緻,及瑰麗多變的雲海景象,因之稱為「見晴」,唉呀,不論是那一種說法,親自走一趟保証雲海或聖稜線通通遙掛遠方任你飽覽。

 


△見晴懷古步道導覽圖

△壯闊景緻的聖綾線及雲海

   見晴懷古步道全長2.35公里,是由太平山「見晴線運材軌道」部分路段整建而成,所以整條步道多半是沿著舊軌道而築,由土場開始往太平山的宜專一線22.3公里右手處,即是見晴懷古步道的入口和停車場,停車場旁的觀景平台在晴朗的天氣時可遠眺蘭陽平原和奇峰連綿聖稜線,但如果你只是停下車來在觀景台上欣賞美景,那可就錯過了真正精彩的步道囉。

 


△鐵道伴著步道

△平緩的路徑走來輕鬆寫意

△蒼翠的地貌讓人看了心情順暢

△筆直的林相帶來滿滿芬多精

   或許是因為端午假期多數公司沒放連假,也或許因為太陽公公沒有露臉,亦或許是因為起床晚又在鳩之澤逗留太久而晚上山,下午兩點多進入步道的我竟然是最後的旅人,除了去程的前半段偶爾遇見的幾位回程遊客外,這步道簡直成為我的私人後花園。我帶著探險的心情走入步道,沿著軌道在往山裡走去,寬廣的視野讓聖稜線一路相伴,平緩的路徑走來輕鬆寫意、蒼翠的地貌讓人看了心情順暢、筆直的林相為旅人們送來一波波的芬多精,還有那迂迴曲折的鐵道路徑,更讓人跟著迴轉在綠意盎然的森林裡享受這重生的林場風華。




△疊石親水區冰涼的塘水

△冰涼的泉水洗去一身疲倦

△懸空於山壑上的吊索橋

  這裡除了迷人的山,還有清涼的水,流經見晴的白嶺溪,因水土保持良好,水質清澈、含砂量甚少,沿途有多處天成的山溪水塘可供休憩親水,約600公尺處的疊石親水區即是由山壁淙淙瀉下的山泉匯集而成,不少回程的旅人會在這掬起冰涼沁心的泉水洗去一身的疲倦或身上的泥濘。此外,在落石較多的路段為防路基坍塌,特別預先編造三座橫跨山壑的吊索橋,以做為備用便道之用,走來搖搖晃晃卻十分安全,為平穩易行的步道增添些許趣味與刺激感。




△锈蝕的鐵道轉轍器

△崩壞的軌道

△被砍伐後留守森林的神木殘影

  一路走到終點,頹圮的軌道與巨大的神木殘影都透著昔日林場的影子,這些都是林務局在整建見晴懷古步道時的用心,為了讓旅人們體會山地運材鐵道的特色,沿途的鐵道、木馬、台車輪軸、工寮遺跡等歷史痕跡都在生態工法的細心整建中,與休息了數十年而重生的森林新舊共陳;數十座運材軌道檜木橋,或跨溪石,或越山,整建步道時多維其原貌,另闢步徑、吊索橋或木棧橋繞道而行;一路上可見歷經風霜的轉轍器與台車輪軸橫躺原地,成就一條可觀山觀雲、探索自然、沈緬往昔的懷古步道。




△步道裡滿是清脆的鳥啼聲

  林場的一草一物在休養生息了數十年後,鳥兒和動植物們紛紛歸巢,水氣濃重的蓊鬱山林裡,常青的扁柏、嗜溼的紅檜林、罕見的八角蓮、各種蕨類與苔蘚,以及潮溼森林中特有的二代木奇觀都自在的在這住了下來,小翼鶇、青背山雀、條紋松鼠等中高海拔常見的動物也跟著活躍其間,那種美妙的聲音不僅牢刻在我心中,更仔仔細細的用相機錄了下來,哪天心裡覺得倦了累了,再能聽到小鳥清靈聲音一定能洗去心中的沈重。





△陽光灑進了森林裡


△我的影子灑在一片綠中

  去程時的濃密綠蔭讓心情慢慢變的明亮,回程時太陽公公更照亮了森林,讓我看到了森林裡灑滿斜陽的清麗,我的影子曬在一片綠上,我的心捨不得離開這一片森林,但八年不見的太平山還等著我呢,再美的步道都只能留在回憶裡慢慢回味,該走了,太平山的紫葉槭在山頭呼喚著我呢!







                            
                             在旅行中遇見自己~Summ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mmer 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